2021年11月,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2021)发布。榜单上100家公司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合计为44.24亿吨,超过全国排放量的40%;总量榜前十名的公司,排放量接近全国的20%;前二十名的公司,排放量占到全国的1/4左右。
而排名前二十的企业中,水泥企业就有6家,由此不难看出,水泥企业的“双碳”之路倍加艰难。
榜单来源:《财经》杂志&中创碳投联合发布
受原材料和生产工艺的限制,水泥行业减碳难度相当大。但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大趋势下,下决心转型是水泥企业生存下去的必经之路,当然也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好在目前从国家层面到企业层面,都已经开始向碳减排发力。
一、错峰生产常态化,严控“两高”项目上马
我国水泥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结构性矛盾突出,这是造成碳排放基数大的直接原因,也给减排工作带来巨大压力。目前从国家到地方,不断颁布严控“两高”项目的相关政策,严禁项目盲目上马、督导组持续监督巡查、产能过剩生产线立即关停……都率先从源头上控制住了碳排放量的增加。
相比技术含量高的技改层面,错峰生产是最直接也最快能看到减碳成果的手段。目前持续多年的水泥企业错峰生产已经铺向全国,并且收到了显著成效。“十三五”期间,水泥行业受益于错峰生产政策,减排二氧化碳15.3亿吨、二氧化硫5.34万吨、氮氧化物196万吨、节煤上亿吨,为环境治理作出重大贡献,同时缓解了产能过剩压力、提高了经济效益。
二、拓展新能源领域
用风、光、电、生物质等替代原煤燃料,对于我国水泥龙头企业早已不陌生。海螺水泥建成19个光伏电站,3个储能电站,年发电量达1.8亿度,打造水泥行业首个“零外购电”的标杆企业。塔牌、上峰、万年青等企业也陆续开展布局光伏储能项目,节煤减排效果日益显著。
铜陵枞阳海螺生物质替代燃料项目是国内水泥行业首套生物质替代燃料系统,项目一期正常运行后预计每年可节省原煤约4.9万吨,同时可处理掉秸秆等生物质“废物”约15万吨/年。
三、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简称CCUS),即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进行循环再利用或封存。这就是将二氧化碳资源化,从而产生新的经济效益。
海螺建设的世界首条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环保示范项目于2018年成功投运,首开碳捕捉利用实现产业化的先河。世界首条水泥窑尾气吸碳制砖生产线在华新水泥成功运行,是世界首条利用水泥窑尾烟气生产混凝土制品的生产线,以年产1亿块蒸养砖生产线为例,每年利用2.6万吨二氧化碳,全国推广每年减碳将达到5200万吨。
四、废弃物协同处置
自2019年开始,台泥利用水泥制程1,300度高温的特性帮助处理生活及工业废弃物,建筑业的工程废弃土、钢铁业的炼钢还原渣、半导体制造业的氟化钙污泥、半导体封装业的废压模胶及垃圾焚烧业的再生粒料等等都成为了水泥生产过程中的替代原燃料。
中建材持续加大固体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力度,提高矿渣、钢渣、粉煤灰等工业废渣替代天然矿产原材料比重,年固体废弃物消纳量1.2亿吨。大力发展水泥窑余热发电,累计装机容量2375兆瓦,年发电量103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12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万吨。
五、进入碳市场,管理碳资产
水泥企业在抓好节能减排技术的同时,还要积极参与碳交易,利用碳金融工具盘活碳资产,扩大企业利润增长点。2021年8月,海螺集团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在上海签订了碳交易市场能力建设和碳管理体系建设合作协议,携手全国碳市场配套体系建设,共同推动碳资产的高效、专业化管理。9月,红狮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发行1亿元全国首单民营企业碳中和债。
2022年是“十四五”关键之年,是全面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攻坚之年,也是水泥行业“双碳”变革之年。各大水泥企业的2022工作规划中,都把“双碳”放到了重中之重:
2022年,海螺集团把“双碳”工作提高到关乎企业生死存亡高度,制定碳减排目标值、路线图、时间表。做强创新链,完善三碳研究院机制,打造更多创新联合体。
中建材2022年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做好减碳、固碳、管碳三件事。加快推进“两高”项目治理,加快推进“双碳”行动落实落地,加快推进绿色能源综合利用。
红狮集团2022年要全面落实“双碳”政策,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光伏+储能、替代燃料等低碳技术研究和应用,不断提升节能降耗减碳水平。
2022年,华新要继续坚定“绿色低碳”发展不动摇,围绕公司低碳发展及五年倍增规划的节点目标,精准施策,通盘谋划稳步推进各项工作。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未来,将是水泥行业积极应对碳达峰碳中和的未来,水泥市场也必将进行全新的洗牌和调整,水泥企业只有紧跟趋势不断优化,提升技术含量,全力实行节能减排,才能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美好未来。
智慧水泥原创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智慧水泥 https://www.zhcement.com/article/420.html”